模块装配是提升战舰战斗力的核心环节。模块分为武器、防御和特殊三大类,武器模块决定攻击方式与射程,防御模块增强护盾与护甲,特殊模块则提供资源获取或战术技能等独特功能。装配前需明确战舰定位,例如战斗型优先选择火力强化模块,资源型则侧重采集效率提升。模块通过开采资源或贸易获取,不同星系的资源产出会影响模块类型的选择范围。
模块装配操作位于战舰详情界面,点击模块选项后进入插槽管理页面。空白插槽会筛选当前模块库中可装配的选项,需根据战术需求进行选择。武器模块需注意射程与伤害类型的搭配,短程火力适合近战突击,长程火力则用于远程压制。防御模块的护盾与护甲需均衡配置,避免单一属性被针对性克制。特殊模块中的主动技能需手动触发,被动效果则自动生效,建议根据战斗节奏灵活选择。
资源采集类模块的佩戴需结合工程船特性。工程船蓝图研究可解锁采集加速、仓库扩容等技能,技术值优先分配给采集效率相关选项。高级工程船替换低级船时,需同步更新模块配置以匹配新船的属性上限。采矿平台可减少计划圈占用并提供采集加成,但需注意同盟成员共享机制。资源点储量有限,模块配置应随开采进度动态调整,例如远距离采矿时需强化移动速度模块。
PVP场景下的模块配置需针对敌方阵容调整。面对高爆发的敌方舰队时,可增加护盾回复模块的比例;对抗持续消耗型敌人时,优先选择能量恢复或维修类模块。特殊模块中的隐身或干扰装置能改变战场节奏,但需预判敌方侦查范围。舰队混编时,各战舰模块需形成互补,例如前排舰船承担伤害吸收职责,后排舰船专注输出强化。
将常用配置保存为模板可快速切换,例如资源采集模板或攻城战模板。模块的调校数据需定期优化,通过战斗日志分析实际效果并修正属性偏差。多余模块可通过贸易系统置换稀缺资源,但需注意星系间的供需波动。模块强度并非唯一标准,与舰船基础属性的协同效应更为关键。
模块系统的深度是无尽的拉格朗日策略性的重要体现。从基础装配到高阶组合,需结合战场环境、资源储备及舰队构成综合决策。实验性配置可能带来意外突破,但稳定收益仍需依赖经过验证的搭配逻辑。